为什么要进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
发布日期: 2020-07-29 16:03      来源: 区政务服务办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大家都知道,五年前,滨海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立了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家行政审批局。之所以是“相对集中”,而不是“绝对集中”,是因为集中的是区属各部门的审批权限,一些垂直管理部门的审批权责无法实现划转。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开展多种行业经营所需的全部许可,改革前分别由区属部门审批的都集中到审批局来办理,涉及到垂管部门的还要到其他部门办理,对于企业来说准营要跑的部门少了,但还是“证”出多门。

    比如开办一家宾馆,市场准入环节取得营业执照,要想开业还需要分别到审批局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在公安部门办理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证,在消防部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如果宾馆里再开个超市卖香烟,那还要在烟草局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至少要办理五个证。尽管现在都进政务中心一门办理,但是每一个单项许可证都对应一个许可部门,得一个证一个证的办。照企业的话说,就像跑马拉松、接力赛,因为太专业了,企业要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也都要乘以五,准入容易,准营太难。

    去年以来,天津市实施“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五减”“四办”、承诺审批,各部门的单项许可事项都减少了申请要件,压缩了办理时间,简化了环节,提高了审批效率。但由于每一个单项许可都有法律依据,企业要准营就得跑多个部门,反复提交材料。

    如何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准入即准营的便捷高效?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从企业办事角度出发,在滨海新区全域实施“一企一证”综合改革。这项改革不取消现有的各单项许可,不改变许可的实施主体、既有权限、法律效力和法律关系,而是围绕市场准营的难点、堵点和多头审批等问题,重塑政府部门办事流程,将多次申请变为一次申请,多套材料整合为“一张表单”,多个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政许可证,将企业原本要在多部门接续跑证变为一次申请,多部门并联办理,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办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说“一企一证”综合改革是滨海新区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二次创业”,是“一枚印章管审批”后的再次创新。

    “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实施的过程

    我们有三个明确,一是目标明确——就是要实现一企一证一次办成;二是路径明确——就是围绕企业视角的政府流程再造;三是效力明确——多证合一后这一张行政许可证得有效管用,在滨海新区全域通用。围绕这三个明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法治保障。这一点一会儿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室志杰主任会详细解读。

    第二,明确权责。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作为“一企一证”综合改革的统筹部门,负责协调推进综合改革工作,明确试点范围和实施步骤。区行政审批局牵头负责行政许可证办理,统一受理申请,统一组织联合踏勘,统一颁发行政许可证。各单项许可的办理部门围绕改革目标流程再造。同时,既然是综合改革,就应该既有前期办得快,还有后面管得住。因此明确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一企一证”综合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牵头部门,统筹制定年度抽查工作计划,统筹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计划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检查。

    第三,确定试点行业。结合市场需求,梳理出10个发生频次高,与百姓生活较密切的代表性行业,作为首批改革的试点行业,包括酒吧、便利店、游泳馆、宾馆、饭店、小餐饮、咖啡店、药店、幼儿园、医疗机构。

    第四,流程再造。围绕企业准营,我们对各单项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进行标准化改造,将审批条件、提交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形成一个申报窗口、一张告知单、一张申请表、一次踏勘、一证覆盖的全链条流程。通过流程再造,首批10个行业累计合并精简表格25个,精简率71%,减少要件124项,减少60%,合并踏勘19次,合并率66%,合并许可证25个,合并率71%,进一步实现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证照,加快企业准营进程,降低办事成本。

    另外,我们依托滨海新区政务帮办平台,开发“一企一证”智能审批模块,通过智能问答形式引导企业填报资料,系统自动生成各单项审批部门所需的定制化表单,各单项许可事项的审批人员在线批注、反馈结果,企业一次办成所有准营许可。

    第五,证书效力。“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得到了市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市政务服务办不仅帮我们协调对接市级部门,争取对此项改革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还专门设计制发了“行政许可证”,并制定了配套的《天津市行政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行政许可证是试点行业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的载体和效力集成,是确认市场主体已经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并据以获得行业准营资格的证明。许可证上包含企业名称、社会信用代码、许可证编号、经营地址、法定代表(负责)人、经营范围、许可机关和制证日期等信息。证书上加载的二维码显示企业准营各单项许可的详细信息。

    改革给企业带来哪些实惠?

    12月13日滨海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探索“一企一证”综合改革的决定》,决定的出台确保了“一企一证”综合改革依法依规开展。12月16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按照“一企一证”模式为一家民办幼儿园、一家餐饮公司、一家宾馆发放首批行政许可证。其中民办幼儿园实现办学许可和食品经营许可的两证合一,餐饮公司实现的食品经营、烟草专卖、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三证合一,宾馆实现了前面讲的五证合一。办理过程分别精简了要件8项、4项、18项。

    还拿开头讲的开办宾馆举例,现在申请人不必再跑5个部门,只需要到政务服务中心“一企一证”综合窗口提交8项材料,取得1张行证许可证即可开业经营。今天这几家企业也来到了我们发布会的现场,稍后大家可以问一下企业自己的办事感受。

    从周一发放首批行政许可证,短短的三天时间,陆续有多个企业咨询办餐馆、开游泳馆、酒吧、超市的“一企一证”办理流程。这也说明这项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的。

    下一步,滨海新区将以“让企业群众痛痛快快办成事”为目标,持续深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一企一证”综合改革试点行业范围。同时加强审管联动,做到审批办得快、监管管得住,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滨海新区下一步审批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创新举措?

    第一,实行滨海通办和滨海统办。“通”是贯通的通,“统”是统一的统。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5个开发区,21个街镇,全域内有3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11个开发区中心,21个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11个众创空间政务服务工作站,14个无人审批超市。实行滨海通办,就是实现申请人可以在上述60个中心的窗口或自助终端就近就便办理。实行滨海统办,就是实现全部统一管理,办理事项统一、办理标准统一,区内任意一个中心创新出来、经过实践检验的好的审批经验、好的服务模式,全域推广,统一实施,实现滨海人在任意一个中心都能享受到同样高标准的审批服务。比如一企一证在区级中心成功办理后,在各开发区中心同步推行办理。

    第二,抓住企业准营和项目开工的牛鼻子,做好全流程全链条的审批改革。在企业准营方面,进一步推广“一企一证”改革范围,首批10个行业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结合市场的现实需求再推出第二批第三批试点行业清单,将更多与企业群众关系密切的行业“一证覆盖”,实现“准入即准营”。在项目审批方面,进一步推广承诺制审批、并联审批,规范中介服务,通过项目帮办专员靠前服务,帮助项目建设方吃透、用足、用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各项好政策好举措,实现“拿地即开工”。

    第三,进一步运用好互联网+的技术加持,推动各部门审批材料共享和不见面审批。依托市政务办统一的“政务一网通”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进一步减要件减环节;同时从办事人角度开发网上办小程序和使用操作攻略,培养网上办习惯,实现越来越多的不见面审批。

    第四,进一步推动审管联动,放得下、管得住、服得好。适应“一企一证”综合改革需求,制定与改革相适应的综合监管制度,开展各相关部门联合监管。建立健全审管联动机制,加强审管衔接,明确审批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做到审批放得开,监管管得住。

    第五,进一步总结推广审批改革经验。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承担着先行先试改革重任。滨海新区审批局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家行政审批局,有义务有责任将几年来的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和审批服务管理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将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

    除“一企一证”综合改革,滨海新区今年以来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2019年,滨海新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制三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要求,通过审批制度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系统智能升级等一系列举措,形成高效便民的审批制度体系和政务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企一证”综合改革,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他方面的审批改革创新举措。

    一是审批信息化的全面提升。一方面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智慧大厅。通过对大厅叫号系统进行升级,实现办事人刷脸取号、微信远程预约取号,通过扫二维码实时查看办件进度的功能,现在的办事大厅再也看不到排队取号的长龙。另一方面,从方便申请人网上办事的角度,开通政务服务在线帮办平台,在平台上对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进行通俗化改造、审批人员制作事项办事指南小视频,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办事群众看得明白、办的痛快。

    二是建立了“五分设”的审批流程。审批局建立之初,为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建立了受理、审核、批准“三分设”的审批流程,今年通过加强集中踏勘,建立独立的制证中心,形成了受理、审查、踏勘、批准、制证“五分设”的审批流程,各个审批环节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力争实现申请人与审批人互不见面“双盲审批”,最大限度压缩审批人员自由裁量权,杜绝权力寻租。

    三是强化审批和监管联动。刚才贾堤区长提到移动监管系统是滨海新区首创,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审管联动掌上系统,每个审批事项办结后,系统自动生成监管二维码,将监管码发送至监管人员移动端,实时获取办件详情和位置导航,方便第一时间到达监管现场,避免了监管真空,实现审管联动的全天候、无死角。

    四是服务前移,在大厅设立帮办服务区。通过完善制度,将政务服务大厅自助帮办服务区做实,设立“政务服务专员”,践行“让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理念,“政务服务专员”身穿“红马甲”,为办事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材料预审、帮办代办的服务。建立“吹哨机制”,指的是遇到申请人提出了复杂问题,帮办专员及时通知业务处室,由业务处室现场会诊问题,让难事不再难办。通过这些举措,打造滨海新区办事不求人,求人就找“红马甲”的服务口碑。

    此外,我们还在政务中心开通了“即办窗口”,首批20个事项从受理到批准都可以在窗口实现,立等可取;为滨海新区11家优秀众创空间授予政务服务工作站牌子,推动服务下沉、业务前移,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

    这一系列审批制度创新,为申请人提供了高效、规范、便捷有温度的服务,形成了独有的滨海审批模式。

    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unchecktaskdate=1754/1/1 0:00:00&ssbm=&fromcontentid=&enddat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huangxiaotong&check_checkdate=2020/7/29 16:03:38